取消药品加成,DTP模式成最大出路

时间:2023-12-16 15:06:23
【导读】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改委等七部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9月30日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正好北京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座谈会也提出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而社会零售药店却没有此项规定,也就意味着唯一与医院相比具备的价格优势也将荡然无存,这直接关系到制药工业和医药流通行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医药行业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行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对于DTP模式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在4月13日闭幕的2017第五届大健康产业西湖论坛上,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会正式成立,行业人士开始直面这个可能为整个行业带来转机的话题。

禁止处方外流一直存在却仍无进展

2016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其中明确提出“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并且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

而实际上,放开处方外流限制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2007年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中,就已有明确规定:医院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处方外流。而在2016年4月,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再次被提及。

取消药品加成后,处方外流也将更有优势,医院对收支环节进行把控,能从源头上推进处方外流。按照药品零差率的设想,医院开的药越贵越多,只会增加药房工作量和医院的管理成本,对于医生收入和医院收入的增加并无利好,最终会促进医药分开和处方外流的实行。然而,目前医院处方外流还远未达到即将放开的程度。

DTP药房的机会来临

近年来,由于零售药店成本的增高,药店利润的不断下滑,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还是互联网药店,都相继推出了DTP服务为核心的线下零售药店。早在1999年,京卫大药房便已经开始尝试DTP模式;医保全新大药房DTP业务现如今已经占到其总销售额的28%以上;而上海医药的DTP业务则以48%的高增速持续增长,目前在全国已拥有近30家DTP定点药房,覆盖20个省市。

DTP(Direct-to-Patient)模式,即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完整的DTP药房,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处方、药品、物流、支付。这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DTP业务都很难开展。

从DTP药房开设背景来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上药、国药、华润这类商业公司开设的DTP药房,商业公司与工业合作紧密,在渠道上和价格政策上有比较明显优势,例如北京医保全新、国大药房、上海众协药店、康德乐大药房等。第二类是连锁药房开设,老百姓、一心堂、京卫大药房。第三类是电商企业开的,本质也是连锁药房,如健客网启动线下药房布局后也宣布了开始建设DTP药房。

DTP药房是产业链参与者多方共同推动的产物,对于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出价值: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能够从药品上市之初便与上游厂家建立粘性,并获取高毛利;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可以实现药品放量、及时获得患者用药信息反馈,并方便进行后续教育;对于患者、医生、保险机构等医疗生态圈的成员来说,则扮演了高质量的平台角色。

药店的成长空间被不断挤压,各方都在积极寻求变革。而DTP药房被药品零售行业寄予厚望,很大一原因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药店可以在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内延式扩张,进而改变增长停滞的窘境。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看,高端新特药体现出高毛利特征,DTP药店的收入和利润规模均远大于普通连锁药房。

并且,国内布局DTP药房的企业在不断增多。益丰大药房、一心堂、老百姓纷纷在去年宣布将开展DTP业务,上药、国药等医药流通巨头不断在国内跑马圈地,医药电商企业健客打造的线下DTP也开业多时。

社会化物流公司入局主推医药流通企业参与DTP

由于DTP药房药品的特殊性,药品冷链物流的高要求和高成本一直是无法绕开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进口肿瘤创新特药中有不少是注射针剂,对冷链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也意味着比普通药房药投入更多。因此,相比零售企业和制药企业自建物流,依托第三方医药物流进行药品配送一直是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模式。

2016年,不少社会物流公司加入到了第三方物流行业的竞争当中,顺丰首当其冲,并且迅速的强势进入医药流通领域。依靠顺丰强大的经济实力、物流经验、专业人员,建立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全医药流通流程服务体系,提供医药仓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以及第三方医学实验室配送的服务,服务对象将包括:医药工业、医药物流、医院、药店、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等医疗医药组织单位。目前,与顺丰达成合作的医药相关企业已有近万家。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数字,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123家公司获得了第三方药品物流资格,其中绝大多数为医药行业内的药品第三方物流企业,仅有5家社会化物流公司。与传统医药物流公司相比,社会化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更广,配送范围更大,从可及性角度来看,能更好的地承担DTP药房的配送业务。

除了社会化物流公司带来的行业竞争压力,新版GSP对传统医药物流公司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硬件方面,新规要求应对药品仓库采用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对药品储存环境实行24小时持续实时监测,要求配置各种保证冷藏、冷冻药品储存、运输环节温度的冷库、运输设施设备以及温度检测系统。这样的“高标准”必然会导致不少小型物流公司关门歇业、退出市场。

跨国药企更加看好DTP模式

近年来,随着各地药品价格谈判的开展,很多跨国药企在招标过程中面临被压价的困局。同时,跨国药企在国内的销售普遍面临增长困境,管理成本和人员成本的不断增加,提高渗透率成为了跨国药企的首要目标。在中国一线和二线城市,跨国药企的渗透率普遍没有问题,但在三线和四线城市则相对困难。

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中,与零售药店进行DTP业务合作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利用零售药店的销售网络,渗透到三、四线城市,可以迅速提升药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获得新一轮的业务增长。在DTP业务的“药企——DTP药房——患者”产业链环节中,药企占据主导权。由于新特药多为外资或合资品牌的专利药,药企资源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拿到其产品代理权实属不易。一方面,高端药品的客户多由药企医药代表从医院推荐而来,药企决定了客流,另一方面,高端药品并不追求终端全覆盖,而要对销售点进行筛选。

药企对于 DTP的合作药房有一套认证体系,药房的软硬件必须达到一定标准,以罗氏为例,由于其肿瘤产品线的强势地位,通过对销售其肿瘤药品的药房展开认证工作,形成DTP药房合作。据估计,罗氏目前已经在100多个城市对150多家药房成功进行了认证。

医保端:医保目录调整和城乡居民医保合一

DTP药房主要以新特药为主,尽管这类药品价格和利润非常可观,但很多医院并不愿意备货。一是该类药品多为自费药,并非医院必备;二是上述药品对仓储冷链要求很高;三是部分药品是创新药或孤儿药,医院如果备货滞销的可能性很高。因此对患者来说,自费药的高价格让很大一部分人难以承受。医保就成为患者购买药品与否的最大障碍。

2016年9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2016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根据调整,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新药、除辅助用药等用量较大药品的多省增补品种和政策扶持的儿药领域相关企业将直接受益于医保目录调整,重大创新药特别是重大疾病的治疗用药有望通过谈判进入新版医保目录。

对制药企业来说,一种创新药品种如果顺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利用新药保护和市场先机,基本能够拿下该领域50%的市场份额。对于不少创新药来说,无法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整个品种的长期亏损。医保目录对新产品研发和销售有着非常强的引导作用,进不了目录就相当于政府不会采购,而后者占到药品销售额的80%。

除了医保的支撑,商业健康险也将在DTP药房的支付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2015年8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到2017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从部分省份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以费用为导向进行报销为大病医保的趋势之一,同时,部分地区已将新特药纳入报销方案。

对DTP药房来说,无论是医保还是商业健康险,解决的都是药店客户支付能力的问题,通过双管齐下的支撑,DTP药房中的新特药对患者而言不再“遥不可及”。患者付费能力的增强,将直接刺激药品零售企业设立更多的DTP药房。

药店并未享受到医改红利

百洋医药集团营养与代谢事业部总经理张小平表示:“随着国家去除以药补医的改革力度加大,DTP模式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尤其是慢病领域,都需要医生处方、药店专业承接这种医、企、店共同服务患者的DTP模式。”

在中国,取消药品加成被看作是DTP药房崛起的关键。然而现实并不是那么乐观。正大天晴渠道事业部经理李善伟则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药房一点都没有享受到北京这次改革的红利,无论是DTP产品还是院内处方品种,反而失去了15%的加价。所以药企要挖掘数据,向细分市场要利润。”

中美对比,中国2015年药品销售医院渠道占比80%,零售渠道占比20%,而美国则恰恰相反,这也是为什么像CVS这样的零售巨头能够过得如此滋润的原因。DTP药房的销售基本以处方药为主,处方外流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对零售药店来说无疑是巨大且充满诱惑力的。零售药店要想开展DTP业务,医院的处方外流是必要条件。而在中国,虽然在医院补偿机制完全走通前,处方外流不太可能自上而下地全面铺开。

传统意义上的处方外流,多是由患者自行将处方带出医院的自然外流,而利用处方自然外流进行DTP业务的称之为处方药零售。这种模式下,DTP药房只能从营销和患者教育上被动地引导处方流向,无法与医疗机构形成点对点的关系。

而另外一种叫处方院外化,这种模式建立在医院、制药企业和零售药店所达成的三方合作上。医院经过临床推广工作,将医生的处方持续的引到院外专业药店,再由执业药师进行审方验方后将产品售给患者(或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并给予患者后续的持续用药咨询或者疾病病程管理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制药企业往往拥有较强的话语权,普通药房很难拿到DTP药房的代理权,这也是为何主流的DTP药房均属于国药、华润、上药这三大流通公司的原因。

处方院外化与传统的医院销售处方药模式相比,增加了药店专业化的处方承接和患者的后续专业服务,从结果上看,医院通过与药店建立长期持续性的处方引流合作,药店获得更多精准的患者用户;医院在保证收益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完成医药分开的过渡;制药企业也能在零售药店的帮助下进行更大范围的渠道渗透,这是一种三方获益的均衡博弈。

DTP快速发展道阻且长

数据显示,2015年DTP的规模大概80亿,2016年预计为105亿。预计到2020年处方药市场可以达到1.6万亿,处方药、院外市场用药可以超过4000亿,而DTP市场容量,预测仅仅能达到400亿。这意味着,DTP的市场容量整个占处方用量的2.5%左右,占比极低。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DTP药房在各个环节皆存在不足。在零售端,目前我国药店连锁率并不高,企业规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DTP药房往往是个别大型连锁或者是区域性核心连锁所创办的、仅局限在一线城市或者是大型医院周边,用于承接处方外流。 而受限于国内执业药师奇缺,这些药房的专业化程度也不高,专业服务难以跟上,例如特别用药的指导、病人的用药管理和咨询等。药房现有的管理和配送水平、医保报销和经营资质面临的行政审批,也使得零售端企业难以达到DTP的要求。

DTP不等于处方药,DTP的模式跟处方的模式在利润需求上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药房还拿着处方药的利润需求来谈,工业企业也不会跟药房合作。所以药房第一个要认清DTP不仅给你带利润,更主要的是给你带来稳定的客流,以及药房进行真正的模式探索的新趋势。

此外,因为受到多年来医药不分家的影响,对于医院来说,虽然不少城市也正在逐步尝试着进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但是处方药在医院销售仍占据主体。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过去的处方外流或多或少是背着医院,现在医院有动力参与其中了,处方外流是不可逆转的。DTP模式下,医院、医生在院内HIS系统上设置处方外流的按钮,降低了医生处方外流的心理成本。 因此,该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预计DTP市场将得到井喷式的增长,将扩展到地区、县,品种将从药品扩展到非药品、营养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将从肿瘤特批等专科化领域,扩展到心脑血管慢病等等更大的领域。


0